0

联系方式

参展联系:021-3114 8748
参观联系:138 1785 1721
媒体联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邮箱:bu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南昌公交完成469台新能源公交动力电池换新!“瘦身健体” 让出行“减负”

发布时间:2025-08-14 17:40:36  

近年来,全国多地掀起公交“瘦身健体”热潮,南昌亦积极加入这场“提质革命”: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5条次,新开地铁接驳线路26条及特色文旅线路7条,完成了469台新能源公交车动力电池更新,投入183台6—8米公交车并对33条线路实施“大改微”;通过动态调控班次,精准对接出行需求,满载率由35%提升至50%,今年可节约运营成本近30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瘦身”的同时,南昌公交同步打出“网约化”“定制化”等“健体”组合拳,让公交车不仅“体型”更适配,服务更优质,实实在在开进了市民心里。

大小车“混搭”:客流高峰不挤,平峰不空跑

近年来,南昌公交开辟公共交通新赛道,优化线路布局和特色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多元化、个性化乘车需求。南昌公交运输集团运调处处长王小平表示,公交车“体型”虽然变小,但“体质”却不断变强,乘客体验感和公交提质增效实现了双向奔赴。

“早晚高峰是大车,人多也不挤;平峰换小车,照样够用。”常坐221路公交的市民陈潇,最近对线路的“灵活变装”印象深刻。这一变化,源于南昌公交的“大改微”与车型动态配比策略。

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六公司生产科科长邓思睿介绍,通过前期客流分析与实地踏勘,从今年6月下旬起,部分11米以上的大型车辆被替换为8米长的纯电动小车,同时推行“大客流配大车、小客流用小车”模式——高峰时段用大车扛住集中出行压力,平峰时段用小车加密班次,既避免了“大车空跑”的资源浪费,又保证了乘客随到随走的便捷性。

“数据说了算,客流变了,车型和班次就跟着调。”邓思睿说,这种“大小混搭”模式运行至今,客流保持平稳,市民反馈普遍积极,“既让高峰出行不堵心,又给公共资源‘减负’,是双赢。”

公交地铁“手拉手”:织密“地上地下一张网”

走出地铁1号线定子山站,市民陈婷几步就登上了K210接驳公交,“以前出地铁还要走10多分钟,现在有了接驳线,日晒雨淋都不怕。”

“出家门有公交,到地铁站5分钟,全程从容又省心。”市民王晓晨同样享受着“地铁+公交”便利。

推动地铁与公交“两网融合”,是南昌公交“健体”的重要一步。“围着地铁转,是线网优化的核心思路。”王小平解释,一方面,减少与地铁重复的低效线路,腾出运力发展通学专线、就医定制等特色服务;另一方面,在地铁重点车站加密接驳线路,让“地下跑地铁,地上有公交”形成无缝衔接。

如今,全市已有43条短、频、快的公交地铁接驳专线,257条常规公交实现地铁接驳,12条文旅专线、140条家校定制专线覆盖热门场景,还为119家企业提供定制公交服务。

“花式”服务突围: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以前坐公交要绕3站,现在‘需求响应式公交’直接点对点送到,下雨天都不用多走一步!”市民吴梦提到的这项创新服务,是南昌公交集团于去年8月推出的灵活公交模式。该服务通过线上预约系统,使车辆能够动态规划路线、减少无效停靠,真正实现了“门到门”的精准化通勤保障。

不止于此,公交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圈粉无数。每到周末,从塘子河公交发车点出发,开启南昌“一日游”的市民游客不在少数。从这里出发,市民可搭乘专线直达海昏侯、安义古村等景区,周边还紧邻滕王阁、大士院老街,“一站串联多景点”的设计让出行更具乐趣。此外,八大山人地铁站至景区的Y461路、银三角地铁站至原城纪的D402路等“地铁-景区”接驳线,更是让“绿色出游”多了份便捷。

“车变小了,但服务半径更大了;成本降了,但乘客体验更好了。”王小平的话,道出了南昌公交“瘦身健体”的真谛——以精准供给回应市民需求,让每一趟出行都更对味、更暖心。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蔡欢 

 

扫码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交流群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