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联系:021-3114 8748
参观联系:138 1785 1721
媒体联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邮箱:busexpo@sgexpo.cn
近年来,群众出行方式的多样化给常规公交带来了不小冲击。在私家车普及、网约车兴起、共享单车涌入的多重挑战下,传统公交“按线跑、定点停”的固定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灵活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面对这一困局,今年,洛阳公交适时推出了“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创下亮眼成绩:8天累计完成订单5900余单,较日常运营峰值增长278%,服务乘客超7600人次,成为洛阳文旅交通名副其实的“流量担当”。
抢抓文旅风口
精准对接城市发展战略
洛阳,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洛阳公交集团敏锐把握文旅经济发展契机,将“神都小巴”精准定位为“公交+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让小型网约公交成为串联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纽带。
“神都小巴”1号线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战略定位。这条线路采取“线路跟着景点走”的布局思路,从洛邑古城的古风夜景到应天门的盛唐气象,从九州池的皇家园林到洛阳博物馆的文物瑰宝,精准串联起西工、老城核心景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交通线。这种布局不仅实现了“景点门口上下车,公交地铁零换乘”的便捷服务,更让游客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文化体验中,显著提升了洛阳文旅的整体品质。
采用6.8米小型公交车参运,既能在古城狭窄街巷灵活穿行,又能有效避开交通拥堵路段,真正实现了“景点门口上下车”的便捷服务。
更值得称道的是,“神都小巴”1号线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功能,主动升级为文化传播的移动平台。每辆车配备的“网红”车长不仅驾驶技术娴熟,更经过专业培训,能够为乘客生动讲解沿线景点的历史文化。从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到白马寺的宗教艺术,从河洛文化的千年脉络到本地的生活风情,车长们的讲解让短短的车程变成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今年,车长朱思凡经《大河报》报道后浏览量达近400万、2.3万个赞,女车长殷玉洁经《大河报》报道后浏览量达20余万、3611个赞。同时,免费Wi-Fi、热水、爱心雨伞等人性化服务设施的配备,更让游客在出行中感受到洛阳的“城市温度”。这种“交通+文化+服务”的多元融合,使“神都小巴”1号线成为游客认识洛阳的“第一扇窗”。
借力网络平台
实现运营模式创新突破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传统公交的转型升级必然离不开科技赋能。“神都小巴”1号线以“网约”模式为核心突破口,深度整合网络平台与智能技术,实现了从“按线运营”到“按需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网约”模式的最大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公交的“线路桎梏”。乘客通过手机APP即可随时下单,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上下车点,实现“门到门”的精准服务。这种模式特别契合两种场景:一是解决日常通勤中的接驳难题;二是满足游客“多点游览”的灵活出行需求。
数据显示,“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自5月上线网约功能至今,已累计完成订单超2.2万单,服务乘客近3.5万人次,从最初的日均19单增长到双节期间的日均740单。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其车公里收入更是达到所在分公司传统线路第一名56路的2.6倍,第二名81路的3倍,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支撑这一模式高效运转的,是背后的智能调度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洛邑古城、应天门等1号线核心区域的客流密度,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客流变化,动态调整运力投放。在双节期间,当某区域客流激增时,系统会自动增派车辆,确保游客“随叫随走”;而当客流减少时,则会及时调减运力,避免资源浪费。这种“数据驱动、智能调度”的运营模式,使“神都小巴”1号线的车辆空驶率较传统线路降低了30%以上,乘客平均候车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实现了运营效率的质的飞跃。
挖掘内部潜力
夯实服务品质根基
任何成功的外部创新,都离不开内部能力的坚实支撑。“神都小巴”1号线的爆火,归根结底源于洛阳公交集团对内部潜力的深度挖掘,体现了传统企业主动求变、精益求精的改革精神。
精准的需求研判是“神都小巴”1号线成功的基础。洛阳公交集团采取了“试点先行、逐步优化”的稳健策略,以1号线在西工区、老城区的运营为试点,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和规律分析,不断调整运营范围,更好地串联核心景区与地铁枢纽。这种“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思路,确保了创新建立在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
服务细节的打磨则是“神都小巴”留住用户的关键。近年来,洛阳公交通过“标准化服务”建设,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群众评价有口皆碑,被网友亲切称为“北方公交天花板”。公共交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落到“服务”上,而“神都小巴”在细节上的投入,让乘客感受到了“超出预期”的体验。在驾驶员选拔上,不仅要求具备过硬驾驶技术(平均驾龄10年以上),还需接受系统的文化培训和服务礼仪训练。驾驶员们不仅能够熟练讲解洛阳历史文化,还会主动帮助乘客搬运行李、提醒保管物品,这些细节服务让乘客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这种对服务品质的执着追求,使得“神都小巴”1号线在众多出行方式中脱颖而出。
更深层次的支撑,来自洛阳公交集团的改革决心与创新勇气。“神都小巴”1号线作为洛阳公交集团“136”运营改革中公交6种新业态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企业“不改革就被淘汰”的危机意识和“主动出击抢抓机遇”的进取精神。
“神都小巴”挖掘内部潜力的经验,最核心的借鉴意义在于“以初心引领创新,以细节夯实服务”。对于传统公交企业而言,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回归民生本质”——公共交通的核心使命是“服务市民出行”,所有创新都应围绕这一初心展开。无论是需求研判、服务打磨,还是内部改革,最终都要落到“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心”上。同时,内部潜力的挖掘需要“长期主义”,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而要像“神都小巴”那样,通过持续的调研、优化、迭代,逐步提升服务质量,积累用户信任,最终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
如果说在“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是围绕洛阳“历史轴线”的成功实践,10月1日,洛阳公交同时开行了围绕洛阳“时代轴线”的“神都小巴”网约公交2号线、“未来轴线”的“神都小巴”网约公交3号线,将网约公交服务进一步延伸至洛龙新区、伊滨区,形成“多线联动、全域覆盖”的文旅公共交通网络。这一措施不仅证明了创新模式的可行性,更展现了传统公交企业的强大生命力。随着“神都小巴”继续优化站点布局、拓展服务区域,它必将成为洛阳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也必将为公交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有益实践。
来源:洛阳公交
扫码加入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