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展览会
开幕还有
0

两会热点 | 聚焦4家企业氢能提案,点评国内氢能产业变化要点

发布时间:2021-03-04 17:47:03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开局之年。处于重要拐点的中国氢能产业将如何描绘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分析两会代表提案内容是解读产业代表心声、国家政策趋势的重要窗口。
氢云链连续跟踪2019、2020年两会内容变化。2021年两会与中氢能产业代表关注重点有何变化?
上汽集团陈虹:建议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配套

图片
陈虹代表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形成统一的中国氢能战略规划。从国家层面制定我国的氢能战略发展路线图,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分步实施的重点;其次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牵头主管部门,建立有力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氢能战略落地实施。
建议在氢能管理政策法规层面有所突破。如对氢能的上中下全产业链,单独形成专项的法规政策,在审批、监管流程上与燃料汽柴油尽量趋同。
建议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减排项目范围和碳交易的试点范围,将工业副产氢提纯、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加氢站项目纳入减排项目范围,以进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高绿色制氢项目受益范围,引导社会对于绿色制氢项目的投资积极性。
陈虹代表还建议,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对使用绿氢(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氢能)进行一定时期的专项补贴。 
点评:
作为车企龙头老大,上汽代表提案聚焦氢能产业应用两个“痛点”:氢能管理政策法规层面有所突破和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具体包括:
(1)呼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要跟上;
(2)氢燃料地位要汽柴油尽量趋同;
(3)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推广绿氢专项补贴。

中石化马永生:加快氢能发展,保障能源安全

图片
马永生建议:
一是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
坚持“绿氢”(风、光、水、核)原则,依托氢能产业园和化工园区建设,重点围绕氢能交通、绿氢化工产业,引导绿氢制取、氢车应用、用能降碳、氢碳循环,超前加大高纯氢制备、加氢站、氢气储运设施、氢燃料电池等基础设施布局,有序推动煤、油、气等化石原料及燃料合理替代,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氢能全产业链,从国家层面统筹产、学、研联合攻关,通过加强合资合作、协同创新,探索并推动氢能从制取、储运到应用全产业链技术的提升和突破,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加强标准体系制定。
氢能全产业链管理涉及11个部委,需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建立完整、先进的全产业链氢能规范标准,强化氢能安全研究,推进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
明确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标准和支持时限,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项目核准、规划、用地、安全、环保等行政许可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早日实现氢能商业化和规模化开发利用。
点评:
该提案将中石化氢能产业定位说的非常清晰中石化当下要解决的是全球“绿氢”(风、光、水、核)商业化和规模化开发利用,也要保障国内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安全规范;攻克氢能从制取、储运环节核心技术,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可见,中石化氢能布局和发展速度具有产业基石作用,未来对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速度的影响不容小觑。

长城汽车王凤英:建议完善国家级顶层设计与标准法规

图片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从以下四方面为提出建议:
(一)制定氢能的国家级顶层设计,完善标准法规
总体来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顶层设计及支持政策基本健全,而国家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滞后。为引导和促进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我国亟待完善国家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尽早出台《能源法》正式稿,研究制定和发布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通过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定位以及氢能产业发展的国家定位等问题。同时,我国还需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主要任务,并针对车用氢能技术瓶颈及产品短板、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行面临的主要瓶颈,研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及配套措施。
同时,建立健全氢能与燃料电池标准体系,鼓励行业领先的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健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进一步商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二)引导加大氢燃料电池基础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的技术瓶颈
通过示范城市奖励、技术研发支持等措施,激励优质氢能企业、燃料电池企业、整车企业等产业主体强化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选取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燃料电池堆及制氢、储氢、加氢装备等骨干企业,培育其研发生产能力。坚持开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引进国外氢燃料电池技术人才、研发团队、创新型企业,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领军企业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
加大自主研发与资本投入,开展突破燃料电池零部件关键技术、降低关键材料成本、促进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等工作,重点推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发展,对中高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相关核心零部件及装备、车载储氢系统(如储氢密度的提升)和关键部件(管阀件)、加氢站压缩机及容器壁、核心零部件生产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加大支持力度,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突破、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进一步降低加氢基础设施与燃料电池汽车建造与运营成本,促进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三)加快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能力,鼓励多手段降低推广成本
加强支持与引导,建立投资收益合理回报机制,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搭建各种投融资平台,开拓多样化资金渠道,鼓励地方采用资本注入、投资补助等方式投资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引导和吸引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合资、独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与营运,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氢能产业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提升产业活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进程将取决于产业活力,我国有必要采取引进新主体、提高聚集度、丰富产业资源等措施和鼓励创新等手段。
(四)加强优质资源协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将成为拉动我国车用氢能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保障和强化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的拉动效果,我国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强化产业链优势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产业链优势企业合作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保证,也是培育龙头企业的有效途径。为此,我国有必要通过适当的鼓励、引导措施,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整车等环节优势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联合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强强联合”的方式实现高质量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其次,打破行政区划、地方保护等壁垒,促进优势城市、区域的联合和优势企业跨区域合作,打造产品全国推广应用的统一大市场。
最后,保障优质资源和产业要素资源流动,鼓励产业创新。合理引导国内外有实力的能源、汽车、材料等相关企业进入产业协同优势资源,鼓励产业主体开展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
点评:
作为每年两会的焦点人物,除了技术、产业化、区域协同发展以外,王凤英女士提案亮点归纳为3个:
(1)提高整车企业引领氢能产业发展作用。
(2)《能源法》要给氢燃料一个合法身份。
(3)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早点出台。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张明森:可再生能源制氢,实现“碳中和”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建议:国家要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对于通过自建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作为企业主要电源的,以及自建光伏、风电并就地转化成氢气自用或外送的,可以适度放宽其准入门槛,并给予一定的税收及政策优惠。如果是就地自产自用或是发电场与耗电装置之间不超过一定距离的,还可以允许自建自营自发电场到用电生产装置之间的专用输电网。通过这些措施,推动这些高能耗、电耗企业率先使用可再生能源。
点评:
在两会首次提出可再生能源和燃料电池发电的产业政策支持重要性。从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发电和绿氢产业协同发展角度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推动绿氢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成为两会氢能产业新焦点


2021两会提案重点是关键词为“碳中和”。据公开报道显示,已有数十位代表提出与之相关建议与提案,如腾讯马化腾、通威集团刘汉元等,但各位代表均站在不同行业角度讨论。
对于氢能产业,助推碳中和同样成为产业的重点:通过碳税交易、交通领域综合能源应用等方式,推动绿氢发展,从而助力达到碳顶峰,实现碳中和。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更是建议,推进电网制度改革,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制氢产业结合,降低绿氢生产成本,以推动绿氢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
近年来,氢气的环保伦理成为国际氢能产业的讨论焦点,电解水制氢的电若来自于火电厂,那么氢气实际上并非“纯净”的,德国与澳大利亚的国家氢能政策甚至也因为氢气的“绿蓝灰”而屡遭推迟。
可再生能源与制氢的结合为氢气伦理问题带来了解决方案。
(1)可再生能源解决绿氢成本高的问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正进入快速下降通道,成本将低于火电厂,甚至有望实现“一毛钱一度电”的目标。而此前有机构测算,只要电价降于0.25元,电解水制氢将对比化石制氢更具经济性,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前景不言而喻;
(2)反过来,电解水制氢可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随着更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装机,现有的消纳手段面临挑战。通过制氢,可以对波动性大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消纳、调节。进一步地,能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氢燃料电池发电”的组合,形成完整的储能解决方案,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质量。
从2019年车企大量站队发声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2020年则以能源企业为主对氢能产业链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到2021年车企、能源企业共谈推动绿氢发展实现碳中和,两会上产业代表的声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氢能产业的发展变化、重点与趋势。
氢云链认为:
可再生能源从源头解决能源去碳化及能源安全问题,绿氢在终端推动能源应用去碳化,可再生能源制氢一方面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另一方面解决氢气成本与伦理问题,二者结合更能助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可谓真正实现双赢的“1+1>2”。

图片
 来源:氢云链

两会热点 | 聚焦4家企业氢能提案,点评国内氢能产业变化要点(图6)

扫码关注HFCE氢燃料展官方微信

立即报名
现在预登记可免排队快速入场,还有众多好礼等您享!
版权所有 ◎晟格会展(上海)有限公司
电话:021-31148748  
邮箱:busexpo@sgexpo.cn
媒体合作:13817851721  
  • (图1)

    扫描二维码,关注展览会
    官方微博账号
  • (图2)

    扫描二维码,关注展览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